3月17日,樱花簇拥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迎来一场签约仪式,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矿业”)与校方共同缔结“紫金地矿班”“紫金机电班”定向培养协议,为48名青年绘制了“资源勘查+采选+机电”复合型国际矿业人才未来成长图景。
早在2004年,紫金矿业与地大合作开设的“紫金班”,就为紫金矿业走出紫金山、走向全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紫金矿业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杜呈祥曾担任2004级“紫金班”的公司班主任。他介绍:“1.0版‘紫金班’的30名学生,已有近叁成成长为总部部门/权属公司副总经理及以上层级管理者,驰骋在国际矿业舞台,写下矿业领域校企合作的典范。”
时隔21年,紫金矿业再次与地大携手,校企强强联合推出2.0版“紫金班”,相似的举措,应对的是不一样的时代课题: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
2024年12月,地大校长李建威率队赴紫金矿业,与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就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达成战略共识。紫金矿业人力资源部联动多部门快速响应,紫金矿业副总裁阙朝阳于今年2月带队至地大开展招生宣讲,一时成为校园热门事件。
从“招生困局”到“火热报名”
时光拨回至2004年,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减少地质专业招生,迭加部分地质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地质工作转而改行,高考时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极少,导致我国地质、矿业人才稀缺,成为矿业市场上供需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刚刚成功在贬股上市的紫金矿业,积蓄了充足的“粮草”,准备“走出去”向外开拓,可彼时全国矿业人才极缺。
翻开2004年《紫金矿业报》,泛黄的页面记录着当年的招生困局。按照计划,“紫金班”计划招收30人,重点招收闽西地区应届高中生,虽有政策优惠,但招生仍是最大难题。为此,紫金矿业主动在《闽西日报》和闽西电视台做宣传,并走入高中院校介绍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甚至开通了热线电话,全天24 小时提供咨询服务。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80多人报名,40多人符合要求,择优完成30名招生计划。
如今,400多名学生挤满了宣讲报告厅。“宣讲会上座无虚席,很多学生挤在过道上。”紫金矿业人力资源部林晞全程参与了2025年地大“紫金班”的招生活动。宣讲会结束后,紫金矿业在3天内收到100多份简历,后来又在5天内经过础滨测评、面试等多维选拔,录取48名学生。
林晞说:“我们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四维保障’(学费+生活费+实习补贴+奖学金)模式,为每位学员两年累计投入超4万元。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尤为重要的是,校企双方将为学生提供融合“地采选机电”多个学科的复合能力和国际化思维,这是这所矿业人才“梦工厂”的最大魅力。
这次招生打破地域限制,覆盖全国18个省份。“我家是贵州的,紫金矿业在我们老家有产业基地,带动了家乡的发展,得知我要报名‘紫金班’,家人都非常支持。”刘文静是地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他说:“进入‘紫金班’后,相当于提前锁定了就业,还可以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从“懵懂选择”到“自我攀登”
不同于首届“紫金班”的“高考定终身”,新一届“紫金班”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并采用“自主报名”机制,这些经过两年大学生活沉淀的学生,展现出更成熟的职业认知。
2004级地大“紫金班”毕业生、紫金矿业加纳黄金项目负责人张立中回忆道:“当初,家人被全额承担学费、提供年度奖学金、毕业后安排就业等优厚条件打动,但我本人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并不清楚地质是干什么的。直到大一暑期去北戴河实习,我真正领略到了地质学的魅力,才热爱上这个专业。”他补充道:“这个看似懵懂的决定,却让我踏入了本不被看好的朝阳产业。”地质学不仅培养了他的科学思维,更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升级版“紫金班”的学生,一部分是来自于资源勘查工程、机电、地质学等本专业,还有一部分则来自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石油工程等其他专业。
刘文静就是从热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转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他在学习之外还要承担不少学生会工作,虽然知道转专业将面对课程重修带来的较大学业压力,他仍毅然选择加入“紫金机电班”。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清晰的认知:“紫金矿业发展平台很大,我希望在做好本专业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杨启鹏是一名从部队退役后考入地大的大二学生,他曾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服役两年。他深知矿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项目大多位于偏远地区,但他认为,自己较为适应艰苦环境,这些地方不仅是挑战,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招生组得知他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橄榄枝。
地大资源学院副院长李占轲认为,这批“紫金班”学生抱着对地矿行业的兴趣和对紫金矿业的向往加入新的班集体,在地矿报国思想认知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方面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学科交叉”与“产业需求”
双轨并行
“学科是单一制的,而矿山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应届大学生任用方面的一个痛点:知识面不够全,需要花较长时间一边探索一边学习。”林晞表示。
在升级版“紫金班”中,紫金矿业深度参与课程规划,双方在制订培养方案时,确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学科交叉赋能”与“产业需求对接”双轨并行,培养契合紫金战略需求的地矿人才。
“这也是当前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李占轲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公司强强联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这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地大与紫金矿业合作办班可谓恰逢其时。
地大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瞿祥华表示,在这种思路下,“紫金班”学生将接受“地质+采选+机电+专业英语”等课程拼配,着力培养具有矿业全产业链认知能力、具备显着职业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地矿英语交流与写作等课程,并规定学生毕业时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上述英语课程和要求契合紫金矿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在2004级地大“紫金班”毕业生、万国黄金集团副总裁陈耀煌看来,这种改变直击人才培育“痛点”:“在紫金,我们一直讲‘五环归一’,也就是‘地选采冶环’相互连通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人才也是一样,我们更希望他在学校里就能学到更全面、更实用的东西,能够更懂紫金,更懂这个行业。”
在“紫金班”毕业后,陈耀煌被保送公费读研,但他更希望贴近现场,于是选择保留两年学籍,主动申请去紫金云南麻栗坡钨业实习工作。经过两年学习,他又带着工作一线的问题与视角,继续深造直到博士毕业。即便如此,他也未曾停下学习的脚步,不断拓展学科边界,辅修了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英语考雅思,关注行业规范与政策性文件。如今,他的学习与成长思路已成为紫金矿业甚至是行业的共识。
紫金矿业与地大的再次合作,不是简单的重逢,而是更高层次的新开始。有别于2004年单届‘紫金班’的短期尝试,全新升级的“紫金地矿班”首期协议即规划5届培养周期,彰显校企双方深度协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地大资源学院院长严德天认为,“紫金班”的成功组建得益于校企双方的战略共识和协同推进,这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突破。他指出,此次定向培养协议的签约不仅加深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紫金地矿班”必将成为我国优秀地矿工作者的摇篮,为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